20屆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在台舉行 學習傾聽尊重對話交流創造加乘效果
【本刊訊】由本會與北京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的「第二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活動,於1月底迎來大陸40位新聞傳播科系師生,持續深耕兩岸新聞交流。付曉光團長於開營儀式上表示,期許參與此次活動的同學們都能把握每一個時刻,通過多元的文化教育背景,能夠激盪出更多的火花,從彼此的身上吸取優點;經由這次活動能夠學會傾聽、尊重,學會對話和交流。透過對話和交流,讓不同的知識背景產生1加1大於2的效果。希望大家都能藉此交到忠實的朋友,不僅是在業務上,更是生活上的「忠實」朋友。
參加「第二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活動的大陸師生們是由《中國傳媒大學》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副教授付曉光率團,團員包括:《清華大學》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肖紅纓,《南昌大學》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教師周雲倩,《江西師範大學》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副教授胡沈明,國台辦新聞局新聞處職員邵光偉,《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》台港澳部副處長陳建平、單珊,以及《北京大學》新聞與傳播學院韓霜、馮美娜、周偉、惠濟州;《清華大學》新聞與傳播學院孫夢璠、程文青、賀久恒、劉道冉;《中國人民大學》新聞學院史一棋、李元昊、呂林軒、賈瓊;《中國傳媒大學》電視學院何思瑤、李鴻緒、江漢、滿格;上海《復旦大學》新聞學院柏天予、王蕾明、李盼君、任家;《廈門大學》新聞傳播學院林晨、李偉娟、張夏、羅敬霖;《南昌大學》新聞與傳播學院李雨溪、高興、李波、張瑩,以及《山西師範大學》傳播學院段澤寧、鄭 藝、劉雪瑤、徐藝溶等人。
1月26日上午,新聞營假《世新大學》舉行開營儀式,陳清河副校長表示,新聞營持續深耕至今已有20屆,參與的學生多達1,200多人以上。因此,世新對於這個活動非常關注。陳副校長表示,新聞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,因此,培養新聞人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眼觀四方、耳聽八方,是千里眼、順風耳,外加敏感的鼻子,流利的嘴巴,公關的眼睛,平穩的雙腳。其次,從事新聞工作一定要能夠非常關心社會事務,將所見所聞據實呈現給閱聽大眾。至於如何做好新聞工作?陳副校長說,一是將所見所聞複雜的事物加以條理化;其次則是要判斷思考,社會與新聞之間的距離有多遠。希望經由這10天的親身體驗,同學們都能有豐碩的收穫。
付曉光團長繼之致詞指出,一件事情做1年,需要的是熱情;做3-4年,需要的是責任和義務;而新聞營做了二十屆,那需要的是「情懷」。新聞與社會息息相關的一個職業,個人覺得是非常光榮與重要的。其次,付團長期許參與此次活動的同學們都能把握每一個時刻,通過多元的教育和文化背景,能夠激盪出更多的思想;珍惜每一次互動的機會,從彼此的身上吸取優點;經由這次活動能夠學會傾聽、尊重,學會對話和交流。透過對話和交流的過程,讓不同的知識背景產生1加1大於2的效果。希望大家都能藉此交到一生忠實的朋友,不僅是在業務上,更是生活上的「忠實」朋友。
開營儀式結束後,隨即由《世新大學》新聞傳播學院彭懷恩院長為學子們進行一場「新媒介對新聞專業的挑戰」講座,彭院長指出,新聞業在新媒體的挑戰下,的確面臨很大的衝擊。因此,如何使新聞有價值是講座的重點。彭院長表示,在新媒體時代,誰都可以說新聞,人人是記者,所以是一個高度分眾的時代。因此,新聞在轉型,重要的是要找到力量。分析新聞要注意環境(context),彭院長強調,從事新聞要有2個專長,一是表達的專長,分析任何事,要先看context(大環境、大脈絡),特別是新聞人要看的是傳播後面的傳播,語言後面的語言。其次,要有可以評論某個領域的專長。新聞人最重要的是,在哪跌倒,就在哪躺下,對於不懂的事情不要說。
另外,在本次的新聞營活動中,學會也為兩岸的新聞學子安排參訪國內《中時媒體集團》、《聯合報系》、《中華電視公司》等媒體傳播單位;同時,由東到西,由南往北,走訪了太魯閣、三仙台、墾丁、台南、日月潭,以及北台灣的平溪等自然風景名勝,最後並進行報刊製作實習,成果發表。希望藉由此次的活動,能讓兩岸的新聞學子經由實際親身的接觸,培養與建立互信的情感,進而搭建未來合作的「心橋」。
◆「第20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全體學員合影(曾驤川 攝)
◆《世新大學》陳清河副校長於「20屆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開營儀式中致詞(曾驤川 攝)
◆付曉光團長於「20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開營儀式中致詞(曾驤川 攝)
◆《世新大學》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為「20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」進行「新媒介對新聞專業的挑戰」講座(曾驤川 攝)